德昂族
彩云之南的古老民族
名称“德昂”之名源于本民族的自称,此外还有“纳昂”、“尼昂”等称。“昂”在德昂语中具有“山崖”或“崖洞”之意。
人口聚居德昂族是我国10万人以下的民族之一。据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约共有2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的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遮放镇、中山乡、法帕镇、西山乡、城郊镇等乡镇,以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梁河县、盈江县,其余散居在云南省临沧专区的镇康、耿马、保山专区的保山、思茅专区的澜沧等县市。
历史渊源德昂族是中国西南边陲最古老的开发者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濮人族系。唐宋时期,包括德昂族先民在内的“茫蛮”曾是滇西地区较为强盛的民族,建立了“金齿国”。元代,“金齿国”被蒙古军征服,不少德昂族先民融合到了傣族中。德昂族作为单一的民族载入汉文史籍中是在清代,当时称为“崩龙”。年9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德昂族群众的要求,重新定名为“德昂族”。
服饰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纽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篾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爱,也往往费尽心机,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篾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腰箍又成了她们爱情的信物。
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这些绒球如同朵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前和项颈间,鲜艳夺目,别具一格。
饮食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包谷和薯类。均以蒸焖而食,擅长制作各种粮食制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糍粑、汤圆等。
德昂族饮食比较考究,用料较为广泛。擅长煮、炖、拌、舂等技法,口味酸辣中带甜。蔬菜种类繁多,竹笋是四季不断的蔬菜之一,除鲜吃外,多加工成酸笋或干笋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习惯于在煮炖时配酸笋。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味。
饮浓茶,这是德昂族成年男子和老年妇女的嗜好,因此各家各户都习惯在自己住宅周围或村寨附近栽培一些茶树。茶在德昂族民间不仅是常备的饮料,也是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在日常生活中,德昂族离不开茶,婚丧嫁娶、探亲访友,都以茶作为礼品,“茶到意到”。
宗教信仰德昂族主要信仰小乘佛教。大约在15世纪后,小乘佛教就逐渐传入德昂族中,其信徒分属于“润”、“摆庄”、“多列”和“左底”4个不同的派别。一般村寨中都建有佛寺,僧侣的晋升按其掌握佛经知识的多少及威望,通过一定的考核形式升迁。十余岁的男孩多入寺为僧,时间长短不一,亦有终身为僧者。
节日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宗教性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泼水节多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举行,即傣历的新年举行,节期5天。主要活动有:用清水为佛祖沐浴洗尘、搭佛房、采花、泼水、堆沙、诵经、爬竿竞赛、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等。
民族文学德昂族的文学主要是民间文学,形式多样,主要有神话、传说、史诗、寓言、笑话、诗歌等,大部分是靠口头流传下来的,有些是利用傣文或用傣文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记载下来的,这就形成了“古歌”,如《达古达楞格莱标》(古代先民的传说)、《宝葫芦》、《洪水的故事》等。
音乐舞蹈德昂族能歌善舞,无论是谈情说爱、婚礼、节庆、还是丧葬、生产劳动等场合,往往用歌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德昂族民歌常见的曲调有以下几种:“做摆调”、“隔山调”、“作对歌”、“串姑娘调”和“婚礼调”。
德昂族的舞蹈多为集体舞,广为流传的有象脚鼓舞、水鼓舞。
德昂族民间乐器常见的有葫芦笙、三弦、笛箫、象脚鼓、水鼓、蜂桶鼓等。
语言文字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蒙高棉语族瓦德语支,分“别列”、“梁”、和“汝买”3种方言。由于长期与傣族、汉族、景颇族等民族交往,不少德昂人还会讲傣语、汉语和景颇语。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德昂族一些高僧和知识分子曾用傣文拼写过德昂语,记载本民族的历史、社会习俗。年居住在缅甸境内的德昂族在缅文和傣文的基础上,创制了一种德昂文,现已得到推广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xishizx.com/lxsjt/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