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景颇族
西罗亚
文章:q.peter
来源:微宣
概况
景颇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潞西市、瑞丽市、盈江、梁河三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在中国景颇族聚集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陇川县被称为“中国目瑙纵歌之乡”。
景颇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景颇族素以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称。他们有句家喻户晓的成语:“要像狮子一样勇猛。”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长刀与恶势力作斗争。历史上,多次顽强抵御外敌侵入,为保卫祖国领土立下了功勋。
景颇族大多住在海拔-米的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产丰富。除种植旱谷、玉米、水稻外,盛产名贵的红木、楠木和各种竹子,还有橡胶、油桐、咖啡、茶叶、香茅草等经济作物,以及热带、亚热带水果菠萝、菠萝蜜、芒果、芭蕉等。深山老林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地下矿藏也很丰富。景颇族的口头文学发达,尤其是集诗、歌、舞于一体的创世史诗《勒包斋娃》,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认识,深受本民族群众的喜爱,也是祖国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
除了长篇叙事诗外,景颇族的其他民歌也十分丰富。山歌分为大声唱的“直么”和小声唱的“直作”。舂米歌即劳动歌,景颇支称为“月鲁”,载瓦支称为“谷阿岗”或“谷统直”,多由一人主唱,一人伴唱,形成合唱。风俗歌中以“腊磨罗统”最富特色。
景颇族以米为主食,吃法有烂米饭、糯米饭、糯米粑粑或竹筒饭。蔬菜除部分来源于菜园,多靠采集野菜来制作,吃法除煮、焖、炒或凉拌外,最有特色的要算是舂菜了。他们将野菜洗净后精心炮制,加上豆豉。豆豉:一种豆子煮熟发酵后制成的食品。生姜、辣椒、盐,在竹筒或杵臼内舂碎。其味道鲜美独特,常用来待客。景颇族还喜饮水酒,喜嚼“沙枝”(用草烟、芦子、熟石灰配成的嚼料)。见面互赠“沙枝”是传统礼节之一。
景颇族闲时一日两餐,忙时一日三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菜、洋芋(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景颇族饮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称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烧酒。
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撇、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习俗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
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
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把叶包反。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
景颇族过去最重鬼魂观念。他们认为鬼有好坏之分,有的可为人造福,有的则招灾致祸,于是盛行杀牲祭鬼魂的习俗。
婚姻景颇族的婚姻形式为一夫一妻制。但山官和富裕户也有一夫多妻的。在家中,父亲是家长。有女无子时可招赘,但赘婿不改其姓;无子嗣时可收养子,权利义务与亲生子一样;对财产实行不严格的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妇女社会地位较低。在现行的一夫一妻制婚烟中,基本上仍必须遵循传统的单向姑舅表婚的原则,即姑家男子必须娶舅家女子,但舅家里男子不能娶姑家女子,形成“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婚姻关系。流行转房制和妻死丈夫续娶妻姊妹的习俗。还实行等级婚姻,即官家与官家通婚,百姓与百姓通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结婚由父母包办,聘礼很重,常发生抢婚的现象。
信仰
景颇族,崇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的鬼灵都能对人起作用,给人以祸福。供奉的鬼分三类,即:天鬼、地鬼、家鬼。天上以太阳鬼为最大;地上以地鬼为最大;家鬼以“木代”鬼为最大。凡遇插种、收割、婚丧、械斗等均请巫师宰牲祭鬼,主持祭祀的巫师被称为“目陶”(音译),最大的祭典“目脑”,就是为祭“木代”鬼而举行的。天主教也曾经传入过,但没流传开。近代历史资料显示:景颇族,信仰基督教的越来越多,只是太世俗化,属于遗传性的信仰。云南景颇族的基督教信仰渊源与缅甸克钦族是有直接的关系。
缅甸的克钦族与中国的景颇族是同一民族,同族不同称。中国境内的景颇族有12万余人,据20世纪70年代的统计,在缅甸的克钦族总数约56万人。缅甸的克钦族主要要居住在克钦邦山区,瑞丽江流域、掸邦山区以及景栋地区,在印度阿萨姆邦那加西部山区也有少量克钦族居住。
克钦族(景颇)原本怕鬼敬鬼,年第一位西方宣教士来到克钦宣教,最初有7位景颇人归信基督。年美国宣教士李约纳(Lyon)来到八莫,并在八莫为景颇族开办学校。年又一位美国宣教士杰依斯(Geis)来到八莫,翌年到密支那地区开始宣教并开办景颇族学校。年美国宣教士欧·汉森(O.Hanson)夫妇来到了八莫,并开始着手景颇文的创制工作,并于年终于完成了景颇文字方案,年得以正式推广使用。景颇文的出现,为基督教在景颇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八莫、密支那等地的教会学校中普及和推广使用景颇文以后,教会有了快速的发展。宣教士们翻译和编写了大量的景颇文圣经、赞美诗和信仰书刊,不少人因此归信基督。在此基础上,宣教士们在八莫设立了浸信会总会,并先后建立了密支那、罗孔、孙不拉蚌、贵开、雷哲、孟巴坝等6个分会。年,美籍牧师高曼受内地会派遣,自六库抵潞西中山乡木城坡传教;年,内地会又派法籍牧师菲白勒木到东山乡弄丘寨传教;年,木巴坝教会派英籍牧师英格朗与克钦族牧师德毛糯入境至瑞丽市弄岛乡曼甲寨传教。年后内地会和境外教会不断派遣牧师至云南德宏各县传教。
自19世纪至今,基督教在景颇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教会不断地壮大发展,教会学校也成长成为不同等级的学校,有初级、中级的学校和高级神学院。宣教士忠心耿耿一直致力于当地传福音事工,今天,基督教已基本成为克钦邦景颇族的“国教“,景颇民族已经整体基督化。克钦(景颇族)基督徒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傈僳族基督徒比例也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鼓励转发
如果您愿意
每日就能自动收到一篇文章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xishizx.com/lxsly/11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