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潞西市 >> 潞西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22万明军被3万蒙古骑兵击溃

来源:潞西市 时间:2023-2-10

年1月31日,在位十年的朱瞻基皇帝去世,享年36岁。他是明帝国的第五位皇帝。他8岁的长子朱祁镇即明帝国的储君朱祁镇则顺利成章继位为皇帝。

朱祁镇

朱祁镇继位时,明帝国表面上历经“永乐盛世”“仁宣之治”迈向国力鼎盛时期,实际上明帝国内部已经各种弊端显露出来。

年明成祖时期明朝疆域和亚欧大陆

明史上有“仁宣之治”说法,这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在这盛世之下,社会生活各方面出现一些巨大问题。

首先自洪武(朱元璋年号)年间纳米赎罪制度导致了吏治的腐败,纳米赎罪制度是指除了杀人、反叛等重大犯罪行为之外的一般罪犯在判决之后,明朝政府允许按照他们规定的额度,将粮米运往边关或则北面疆域等制定地方。以此来减轻对罪犯的处罚。

明朝政府这么做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缓解全国各地的粮食运输问题。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动改造”,但明朝这套法律无法落实到达官贵人身上,因为权贵们可以想办法开绿灯来化解。所以这套法律只能针对无背景的底层群众。

洪武(朱元璋年号)以后,官吏违法乱纪日益严重。封建剥削量与日俱增。所以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起义一次比一次激烈,义众增多,时间加久,地域更广。次数也甚为频繁。

有人根据《明实录》的记载,做了以下粗略估计统计:从洪武到宣德(朱瞻基年号)年间全国各族人民和反抗事件共起。

至于明朝末期的起义次数就更为频繁,战争规模就更为浩大这就不多叙述。

按照《明实录》记载,除去明朝末年,明帝国余年历史总共爆发了次人民起义。意味着14~17世纪初期有至少有次社会问题导致的武装暴力冲突事件。

而朱祁镇皇帝在位时期发生在明朝东南沿海的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就是明朝农民起义的一次典例。这次起义原因源自的明朝的货币系统很快就因恶性通胀而濒临崩溃。

为了杜绝民间自发以任何贵金属进行交易,永乐皇帝朱棣下令将银矿全部收归官府所有。虽然在表面上留下部分民户矿主,但其实全都由关系户担当。任何人如果敢私自采矿,不仅自己会被判处死刑,家人也将按律遭到流放。

原本就不依赖农业为主的地区而言,这无疑是一种经济层面的降维打击。一些同地方官府有利益勾兑的富户,也趁机进行大肆兼并,致使地区内的大部分人沦为佃农。

再严酷的恶法也挡不住民间的求生欲望。例如在矿源集中的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原本就不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当地人,就因失去小块份地而偷偷进入山区寻找白银。

比如一个叫叶宗留的下岗工人带着人进入浙江-福建-江山三省间的山区寻找白银。在叶宗留做“黑工”的同时,他身边的人越聚越多,甚至凝聚起了一个不小规模的武装团体。

年,英宗皇帝治下的明朝已3次出兵西南地区,并消耗了大量库存资金。为了弥补军费亏空就加大了开凿银矿力度。

年6月,在福建地方官的禁令传达后。此时已经坐拥不小势力的叶宗留开始决定背叛帝国。当年他便带领手下发动暴乱,杀死一个福建当地高官,并且击溃了名官军。

这也标志着叶宗留起义开始。

到了第二年年,明朝朝廷才开始重视叶宗留,并调集官军前去镇压叶宗留暴乱。而中国东南的浙江和福建属于多山地带。所以叶宗留可以依靠山川之险多次狙击企图捉拿的明军。

这也使得明军几次维稳行动失败,甚至不少明军底层士兵看透当时社会的一些不好本质,所以脱离官军选择加入叶宗留的队伍。

帝国的江西与浙江南部暴乱已经控制不住,于是朝廷决定将重点打击对象定为福建。因为福建不仅是银矿生产地,而且这里聚集着不少和对帝国不利的走私商贩。

明军也很快摸清对付农民军的方法,叶宗留是依靠当地他熟悉的地形来对抗帝国军队。那么只要摧毁当地的交通网络,就可以算是成功一半。

于是明帝国开始在福建不少城镇修筑城堡,甚至一个小乡村也修筑城堡。果然叶宗留行动变得麻烦不少。

但身为底层民众的叶宗留也是个有头脑的人,他深知农民军没受什么训练在打堡垒战方面经验不足,于是他将麾下军队整合得像明军那样职业化。很快他再次扭转局势。

年,叶宗留自称“国王”。也意味着帝国在东南沿海的统治已面临全局崩溃的威胁。

届时明帝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都在西南征讨麓川和北方抵御蒙古国,所在东南明军都是二三线部队,所以在几次战役中都被叶宗留打得节节败退。

年9月,身在北京的皇帝朱祁镇他再也无法忍受叶宗留在他所统治下福建割据的事实。他要从他的叛民们手里再次夺回。

21岁的朱祁镇下令从京城调集精锐军队去南方平定叛乱,很快00人的京营部队沿着运河南下,并在携带大批火器之余也不忘配上数百蒙古雇用兵助战。这些军队还能获得超过万人的漕运部队支持,以便维系远征部队的后勤保障。

明军精锐

第二年,年初。来自京城的明军已经抵达东南战场。很快农民军当中不少人听说大军压境于是纷纷脱离起义队伍,还有的甚至反水。

明军则利用农民军里叛徒散播虚假情报,这使得一个农民军头目率军队主力撤走。而明军则埋伏在他们撤退的必经之路上。果然农民军中了明军的圈套,农民军被早已埋伏好的明军用火门枪和弓箭狙击。

这仗大量农民军战死,领导这路的农民军头目也在战斗过程中被击杀。接着其余几路农民军被明军逐个击破。

年5月,整个福建地区的叛乱才彻底平。而领导这次农民起义的叶宗留大势已去,兵败而逃亡。虽然明军一时没能活捉他,但叶宗留也再也无法掀起大浪。叶宗留之乱就这么宣告平定。

而在明朝对外战争方面,各种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朱祁镇的曾祖父朱棣曾经征服了越南,曾在当地建立过有效统治。但也让数万明朝派遣军深入当地泥潭不能自拔,在经过越南当地人抗争二十年后,届时明朝皇帝已经是朱瞻基。

年,朱瞻基迫于形势下令军队从越南撤出,也意味着明朝在越南统治的结束。这场战争不但是战场上的失败,还是决策性的失误。

越南与明帝国西南边疆接壤,放弃越南也给明帝国治理西南边疆带来很多问题。当时西南汉族人口较少,向心力不够。所以西南边疆的当地民族想效仿越南脱离明帝国自立。

于是云南麓川原本接受明帝国册封的豪强司思任发、思机发动对帝国叛乱的战争。朱瞻基时代的西南问题就遗留到了朱祁镇这代身上。

帝国和麓川的四次战争分别发生于年(正统四年)、年(正统六年)、年(正统七年)、年(正统十三年),帝国经过连年征战,仍未彻底平息叛乱,最终以双方和谈缔盟的形式结束。期间明帝国累积发动了数十万人次的进攻,致使军队疲惫、国库亏空。

经过麓川之役,木邦、缅甸的势力更加强大。早在麓川之役开始时,木邦已兼并了兴威以东至萨尔温江以南至雍会的广阔地带,以及兴威以西的部分地区,势力已十分强大。早在麓川之役中,木邦和缅甸就凭借自己的势力向明朝施压,要挟索要土地。

麓川之役结束后,明朝的王骥等人却仍将原属麓川的孟止、底麻等地划给木邦,使其土地和人民增加了将近一半,从而丧失了从潞西的芒海、中山以南及瑞丽以西直达伊洛瓦底江的大片土地。

明朝官员王骥等人却将原属麓川的孟养、戛里划给缅甸,使缅甸增加了1/3的土地和人民,从而丧失了伊洛瓦底江以西包括整个亲敦江流域的广阔地带,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但缅甸仍然没有停止扩张欲望,后面不断对明朝边境进行侵扰。

而明帝国北边另一端的敌人相比西南土著的威胁和损害相比要小不少,这便是——蒙古。

明帝国和蒙古国的关系始终是敌对的,蒙古问题以后要到清朝才解决。而蒙古相比汉人之前的游牧敌人比如匈奴、突厥等要有很大不同。

尽管匈奴和突厥对长城以内的汉民族有一定程度上胜利,但这些胜利未能转化为征服中原大地的动力。汉民族和这些游牧民族的战争始终发生在长城边疆或则蒙古高原。

北魏辽金这些游牧政权也只是占据中原半壁江山,而蒙古则不同。年蒙古接受南宋朝廷的投降,三年后在崖山打灭最后一支宋军。从而蒙古征服了整个中原,并建立了长达近百年的统治。

而明帝国恰好就是从中原地区的蒙古汗国(元朝)那里脱离出来,并获得独立。

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在起义初期借用了大宋政权的名号来扩大追击势力,在红巾军和蒙古作战消耗之后。朱元璋脱颖而出并消灭了其他汉人军阀,朱元璋征服江南后接着从南方起兵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北伐成功的辉煌。

朱元璋指挥的明军北伐行动不光统一了中原,自称皇帝建立新的以汉人为主体且为领导的国家,还将蒙古在中原统治给彻底摧毁。有不少蒙古人包括蒙古可汗狼狈地逃回了蒙古高原。

驱逐鞑虏

留在中国境内的蒙古人、穆斯林等民族不是被明帝国的汉化政策给驯化,使得他们也成为汉人。算是抹除了蒙古在中原的痕迹。

洪武(朱元璋年号)二十一年,即年。皇帝朱元璋派遣将军蓝玉率领十余万明军跨越长城前往蒙古国,这次明军行动目的正是打击刚被赶回蒙古老家的黄金家族。

在蓝玉率领下明军在今天蒙古俄罗斯边境的贝加尔湖一带以付出微不足道的损失重创了蒙古大军。明军收获也颇多,光蒙古贵族俘虏就填满了几个大营,俘虏的蒙古士兵更是无计其数。

年明国对蒙古的战役意义相当重大,这是继唐朝中期五百多年来汉人军队再次出现在蒙古腹地!

一百多年前蒙古灭亡南宋,一路打到大陆最南端的崖山。在中原蒙古人所到之处如犹如地狱一般。而这次蒙古始祖成吉思汗的出生地斡难河成了汉人军队的饮水池,蒙古帝国旧都哈拉和林也被明军付之一炬。

明军精锐

有着成吉思汗血液的蒙古公主也被蓝玉当成战利品分配。蒙古人当年对汉人施展的耻辱,总算通过此战还了回来!

这或许是明帝国最辉煌最高光的时刻了。

同时,明军这次胜利导致黄金家族—拖雷系在蒙古高原失去威望,大多数蒙古部落开始脱离黄金家族—拖雷系的统治,蒙古高原从统一政治状态又恢复到成吉思汗创立蒙古国之前那样四分五裂,且各部落相互征伐。

这一时期,一支叫瓦剌(Oirat)的部族在蒙古高原上兴起。瓦剌即卫拉特,据《元史》记载瓦剌在成吉思汗时代是“林中百姓”。因为生活在蒙古和西伯利亚边境的森林而得名于此。

13世纪下半叶,蒙古帝国分裂后瓦剌人归所处今天蒙古国西部的窝阔台汗国统治。后来窝阔台汗国被大汗汗国(元朝)、金帐汗国、察合台三国瓜分。瓦剌人又附庸于大元。

元朝先失去对中原的统治,接着又在蒙古高原被明帝国击败。瓦剌由此像其他蒙古部落那样脱离黄金家族的统治,并且在一个叫马哈木的首领带领下开始发展壮大。

马哈木时代的明帝国皇帝正是朱棣。朱棣趁蒙古高原内战之际便组织几次大军对其进行大规模征伐。

马哈木不去帮助其他蒙古部落抵御明军,反倒协助朱棣去对抗其他蒙古部落。他的目的正是借朱棣之手削弱蒙古异己。当然马哈木也没一直和朱棣保持良好关系,有时候马哈木还与朱棣为敌,他还率领军队袭击过明军几次。

朱棣看似是个伟大的领导,毕竟在他治下明帝国在东亚和中亚地区威望到达极点,且当时明帝国在世界上也算数一数二的强国。但朱棣也为整个帝国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明成祖朱棣

首先朱棣对蒙古发动的战争并未像父亲朱元璋那样取得极好的战果。朱棣在位22年发动的五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北伐是真正的胜利,其余四次都不是成功的案例。可以说朱棣五次北伐对蒙古的打击都是不痛不痒。

而且朱棣恰好帮了瓦剌的大忙,其他蒙古部落的力量也被明军削弱给了瓦剌壮大的机会。

年,朱棣去世于北伐途中,享年64岁。可以说这位皇帝志在防备蒙古但尽坏朱元璋时期边疆政策的建制。

本来明帝国势力范围延伸到了长城以外的部分蒙古地区,但因为朱棣发动夺权的靖难战争导致帝国北方防线一度无兵可用。朱棣将东胜、大宁迁移到内地。也意味着要放弃大量领土,对蒙古地方的防线也开始南移。

朱棣放弃地盘

如果帝国边军薄弱,或则蒙古强大时候。蒙古人可以轻易杀到内地重镇。明朝末年大文豪兼抗清英雄顾炎武都提到朱棣皇帝所放弃的大宁的战略地位重中之重。

同时朱棣另一项失误政策为帝国日后埋下了女真之患,当然这里不多讲。

朱棣去世后,他的儿子朱高炽继位,但这位皇帝仅仅在位十个月就去世了。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就成为了明帝国新一代统治者。

上面提到朱瞻基执政时期明帝国政治弊端已经不少,比如纳米赎罪制度的发酵,明军在越南损兵折将。因为之前对外战争连连和打造巨大宝船下西洋导致国库已经空虚。

因为朱瞻基为了节省庞大的军费开支他不光放弃了越南,也放弃了帝国北方一些地方。虽然朱瞻基在为期间也像祖父朱棣那样御驾亲征北伐蒙古,但同样对蒙古战果不大。

因为明朝史料有很多种版本,我们不一一列举朱棣、朱瞻基北伐蒙古战果,但根据后续历史事实来看。瓦剌在明帝国北伐还是做到了,侧面说明北伐效果不大。

年,朱瞻基去世第三年即朱祁镇在位第三年。瓦剌领袖脱欢(马哈木的儿子)杀死黄金家族—拖雷系的一个后裔,并且他拥护黄金家族一个成员当傀儡大汗。就像之前的中亚帖木儿、后面俄罗斯伊凡四世拥护黄金家族的人当傀儡大汗那样将成吉思汗后人玩于鼓掌之间。

届时也意味着蒙古高原的权力中心已经彻底落入瓦剌之手。年,脱欢去世。他的儿子也先成为瓦剌新的领袖。

瓦剌到了也先这一代时疆域得到了空前的扩张,也先率军向东征服了蒙古另一支部族兀良哈三部,并且迫使东北亚渔猎民族女真向其屈服。

也先

瓦剌的势力范围东抵黑龙江流域,向西则抵达了中亚,刚刚成立的哈萨克汗国被瓦剌击败,且大量哈萨克人被蒙古人杀死。这是自年明军北伐半个世纪以来欧亚大草原东端再次出现强大政权。

接着瓦剌开始不再把明帝国放在眼里,并对朱祁镇皇帝进行了三番五次的挑衅,面对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所以自朱祁镇继位以来明帝国基本每隔三年就有一次北伐蒙古的军事行动。分别发生于年、年、年。

瓦剌不断南下骚扰明帝国

即便如此也没有打击瓦剌嚣张的气焰。年,也先向皇帝朱祁镇提出与其联姻,由他来迎娶明朝公主。但朱祁镇许婚后却反悔了。

也先率领大军攻占帝国的山西北部。面对此情形,皇帝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届时朱祁镇已经22岁了,已经到了能提刀上马的年龄。朱祁镇也想效仿他父亲和曾爷爷那样作为皇帝统领军队来打击蒙古。

朱祁镇便集结了二十余万大军(一说五十万)来抵御瓦剌,按照明清史书记载,届时明帝国境内各地兵力加在一起总共有两百七十六万人。

而北京及周边地区即作为当时明帝国首都和边塞地区,所以这带部署了相当多的兵力,总共有四十万人到六十万人之间。所以朱祁镇出动了五十万大军远征也是可能的。

接下来再对帝国军队使用的主要武器进行介绍,首先是弓箭。明代制造的弓种类繁多,除部分沿袭宋代者外,又增加了许多新品种。其中有:守边将士使用的开元弓;北京驻军使用的槽梢弓、槽坝弓、大梢弓、小梢弓,它们具有弦短、门紧、背曲的特点,七兵拽之易满,便于发射。

明军使用的箭,既有改制宋代的箭,又有新创制的箭,王鸣鹤在(登坛必究·器械卷》中记载犷33种。

格斗兵器在明代除长柄刀、枪、戟、斧、狼笑、棍棒外,镜把类兵器使用尤多,它们的形制构造虽与宋代的同类兵器大同异,但也有不少创新。

盾牌是明帝国军队使用的重要防具,在后期已出现了与火器配用的新式盾牌。与冷兵器配用的盾牌有团牌(即圆牌)、手牌、燕尾牌、挨牌和藤牌。

明帝国为了对付蒙古也开发了对战车的运用。正统十二年(年)九月,大同镇总兵官朱冕与侍郎沈固等上疏,提出制造战车的建议,认为战车“行则载衣粮,止则结营阵”。

他们认为:明军短于骑战而长于车战,势有可乘则开壁出战,势或不利则坚壁可守;战车可避箭,能拒马;敌若来攻,可发铣炮与之相持;敌若分头掳掠,或以车遏其骄傲,或尾追而击其惰归,实为万年守边简易之策。

于是鉴于边地军情紧急,明政府准予制造纵火战车辆,并以所造辆样品战车送朝廷呈检,朝廷批准其奏,开了制造战车以备军用的先河

年,朱祁镇为了这次对付瓦剌。便使用了帝国所造的千辆赢车。每辆战车编刀牌手5人,各车用铁索联络为车阵,骑兵列于车阵之中,战车兵列于两翼。

若遇到蒙古人来犯时,刀牌手先行出击,与敌搏杀。若敌兵败退时,即将联络战车的铁索解开,骑兵纵马驰击,可制服敌骑。但因为敌人来犯太突然,所以这些战车大部分都是应急性制造的,其作用有限。

而枪炮虽然在明军的装备比例上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洪武时期明军枪炮普及率已达到10%,其射程与杀伤力也都超过了弓弩。但是由于制造枪炮的铜、铁等材料有限,且造价昂贵,到朱祁镇此次出征时明军仍未大规模装备此武器。

明帝国军队的战马方面,相比游牧民族要落后不少。这一切根源来自自永乐年间以来帝国糟糕的养马制度。本来帝国可以通过茶叶和西南地区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换取战马。但由于民间黑市商人也知晓通过用茶叶跟塞外民族换马的方式,他们抓准了商机。这迫使塞外民族更愿意与他们换马,而明政府只能依靠更大代价来换马。

明帝国便同时将战马供应方式寄托在百姓身上,于是不少百姓家庭被要求为帝国免费养马。但这样出产的马质量也高不到哪里去。

至于瓦剌的军队兵种组成部分我不了解,但可以确定他们的骑兵要优于明帝国骑兵,但也缺少优良的攻城技术。总之,明军和瓦剌在兵种方面互有长短。

但明军总共至少有二十二万职业军人,瓦剌和其他蒙古部落联军加在一起仅两万人到三万人之间。明帝国有着巨大的兵力优势。

明军士兵盔甲复原

年7月,朱祁镇让他的堂弟朱祁钰代替他管理帝国内政。自己率领二十余万人大军向瓦剌侵犯的边境地区进发,这次明军统帅不光有皇帝,还有诸多帝国重要将领和大臣都参与了,其中包括老将张辅。

在朱祁镇继位时期,张辅的资历在帝国已经很老了。他曾经率领军队帮助帝国征服了越南,而他的父亲则是朱棣皇帝钦点的“靖难第一名将”。有张辅这样的老臣随军出征,这也是朱祁镇敢御驾亲征的原因之一。

年8月,朱祁镇所率领的浩荡大军已从京城地区移动到山西那边被瓦剌侵犯的区域。当朱祁镇满怀信心准备与瓦剌大干一场,甚至预想已经胜利就像祖先那样建功立业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

明军的先锋部队被瓦剌军打了个大败,这支部队结局是被敌人全歼。朱祁镇和跟随在他身边的几个皇宫侍从听到此消息便又惊又恐。但此时明军结局依然不是很坏,他们主力尚在且还用诸多武器没有报销。

当年朱棣北伐蒙古,派出去的大将丘福也被蒙古人杀得大败且全军覆没。但朱棣没有畏惧则继续勇敢地与蒙古较量,最后还是赢得了胜利。

但是朱祁镇却没有朱棣的勇气,他就害怕了。皇帝改变了和瓦剌交战的想法,他急忙下令全军撤回帝国境内。皇帝这个决定是对整个战局非常致命的。

当瓦剌方面听说全体明军撤退后他们决定去追击这支数量比他们大得多的明军。

就在瓦剌军队启程追击时,皇帝又犯下一个致命性错误,宦官王振担心大军经过他的家乡时会把庄稼践踏,所以建议整支大军改道。因为皇帝宠幸这个太监所以听信他建议,明军便改道了并同时耽误了很多时间。

瓦剌以骑兵居多,再加上数量不多所以机动性极高。很快他们便追上了帝国军队并给予其奇袭。明军因为队伍过于庞大所以首尾不能呼应,再加上彼时明军再也不是朱棣时期战斗力极强的那支部队,所以明军被打了个大败。

朱祁镇率领残兵败将逃到土木堡(今天河北省的一个地方),随即瓦剌切断了明军的水源,并将其围困。被困在土木堡的明军很快内部发生兵变,一个大将愤怒地将提出馊主意的太监王振打死,之后他也死于跟蒙古人的战斗之中。

明军尝试做过几次突围但都失效了,皇帝朱祁镇也尝试亲率军队突围,但他也失败了,而且这次战术失利代价很大。不但这支明军被击破,就连皇帝朱祁镇本人也被蒙古人俘虏。

据说当蒙古人活捉朱祁镇的时候,起初不知道他身份,但见他穿着与众不同经过盘问便知道他是明帝国的现任皇帝。

朱祁镇被俘时候既没有求饶,也没有哀嚎或则抱怨。他依然保持着一个帝王的威严,沉着冷静的面对这糟糕的结局。

朱祁镇被瓦剌军队俘虏

当皇帝被蒙古人活捉也意味着这次北伐行动彻底失败。同时这场战争也是个屠杀,二十二万大军三分之一的死于战场,其余人要么被蒙古人俘虏,要么溃逃或则失踪。

随军参战的不少帝国高官和高级将领在这次战役中统统战死,包括老臣张辅,这个自朱棣时代以来的名将。

年的土木堡之战堪称明帝国建立以来对蒙古民族最大的败仗,不但让明帝国损失一批训练有素的军队,折了帝国的尊严。而且更加助涨了草原上蒙古人的锐气!

在朱元璋时代蒙古人被痛打,再到朱棣、朱瞻基时代明军多次进入蒙古人的地盘去追杀他们。而这次瓦剌以少胜多大败了明军。

这不光对蒙古是场大胜仗,而且保全了一个完整的蒙古政权。

试想一下如果这仗瓦剌打输,那瓦剌这个统一的蒙古政权也将被摧毁,蒙古高原又要进入分裂状态,任其他势力欺凌。

年匈奴攻破西晋首都洛阳,俘虏皇帝司马炽,这是第一位沦为游牧民族俘虏的中国皇帝。年匈奴又攻破长安,俘虏皇帝司马邺。年,女真军队围困北宋首都汴梁,最终城破。城内的太上皇赵佶和皇帝赵桓被女真人俘虏。

朱祁镇是继上述皇帝以来第五个因为战败被游牧民族俘虏的大一统帝国的皇帝。

但朱祁镇与他们不同的是,朱祁镇是在主动进攻敌人时不幸被俘虏。丢人吗?

即丢人,也不丢人。几乎到朱祁镇为止几乎每个明朝皇帝都战斗在第一线。战斗嘛,有胜有负。朱祁镇好歹是冒死为国出征,在战场上被蒙古人俘虏。

那么朱祁镇被俘后,他在瓦剌军中,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也先得知朱祁镇是明朝皇帝时,也是又喜又忧,不知是杀是留。

瓦剌高层伯颜帖木儿(还是也先的弟弟)建议,朱祁镇奇货可居,手上有个他这个人质,可以以此来要挟明帝国。

朱祁镇非但没在瓦剌受到囚徒的待遇,并且还得到一国之君的规格接待差不多一百年后,法国国王弗朗索瓦在战斗中被西班牙人俘虏,他被押到西班牙时也受到了一国之君的礼遇。

从此伯颜帖木儿也负责为瓦剌照顾朱祁镇这个特殊囚犯的日常起居,朱祁镇虽然在草原吃好喝好,但是日子相比在紫禁城的生活实在要差得多。

蒙古高原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那边冬季温度堪比俄罗斯和北欧国家。朱祁镇在蒙古人提供的住宿每晚睡觉时都冻得直打哆嗦。这位年轻人算是在异国他乡被磨练了一番。

这时候瓦剌高层还想到一个计策,既然他们俘虏了明帝国的皇帝。便可以借用朱祁镇皇帝的名义来对明帝国的边塞将领们的百姓们进行哄骗。

有史料记载甚至瓦剌军队带着朱祁镇来到帝国边塞几个重要城市城门前,让朱祁镇要求他的将领们打开城门放瓦剌人进去。但将士们为了保全帝国安全便不惜以拒绝皇帝为代价坚决没有打开城门。

朱祁镇消息被传到北京城那边,自然引起一阵轰然大波。但很快朝廷们做了一个决定,在兵部尚书于谦提议下,明帝国改立朱祁镇的堂兄朱祁钰当皇帝。朱祁钰比朱祁镇小一岁,朱祁镇出征时他被任命代管帝国朝政。

就这样,在年9月朱祁钰当上了明帝国新一代的皇帝,同时也意味着朱祁镇的皇位性不再重要。

朱祁镇因为被敌人俘虏而被自己的臣子废除,这其实是不厚道的。按理说帝国大臣应该先想办法把皇帝从敌人那里赎回来,等待皇帝回来后再找机会反击敌人。

欧洲历史上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在参加十字军东征时被敌人马穆鲁克俘虏,当法国政府花钱将他们国王赎回后,弗朗索瓦接着带兵去跟马穆鲁克对抗。这样的例子在国外历史上比比皆是。

法国国王路易九世被俘虏

如果你的员工出差期间被歹徒绑架,你应该交赎金而不是开除他。

这个消息还在蒙古被瓦剌人软禁的朱祁镇无疑是个巨大打击,他不但没有了自由,而且失去皇帝这个身份也意味着他被帝国已经抛弃。

而明帝国与瓦剌的战争也远没结束。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xishizx.com/lxsly/11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