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潞西市 >> 潞西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ldquo春夏养阳,秋冬养阴rdq

来源:潞西市 时间:2021-12-8

立秋了

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说得就是,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从这一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雨水逐渐减少,空气湿度逐渐减小,因而秋高气爽,月明风清,天气变得凉爽宜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认为:立秋是由热转凉的过度,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过程,人与自然相应,故而人体也会出现阳消阴长的变化。当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变为“秋老虎”时,就会形成“温燥”。当秋末冬初之时,天气由燥变寒,则会形成“凉燥”。患病之人表现为口干、舌燥、咽痛、目涩,皮肤干燥,干咳少痰,口渴欲饮等症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告诫我们,要顺应四时节气,才会达到去病延年的目的。

秋季养生要遵循

“养阴防燥”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注意饮食调养,要多喝温水,少吃葱、姜、蒜、辣椒、油炸等食品,可适当服用时令水果,还可食用百合、莲子、银耳、雪梨、川贝等滋阴润肺之品。

其次,天高气爽,应做到早睡早起,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或直吹电扇,贪凉饮冷,由于昼夜温差增大,要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受凉感冒。

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秋季养生要做到内心安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避免因为不良情绪影响身体健康。

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立秋后可针对个人情况进行食疗,饮食清淡,注意营养,必要时应在中医指导下,予以中药汤剂调理,可增加免疫功能。

END

俗话讲“春困秋乏”。正当秋高气爽之时,许多人却感到四肢无力,昏昏欲睡,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儿来?这种秋乏的现象是人体为了弥补夏天过度消耗的一种自我保护,具有节律性的变化。

要克服秋乏,顺应自然界这种规律变化,必须从调整人体节律着手,首先是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秋天是由热转冷的过渡时期,此时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弥补夏天的过度消耗,一方面,为迎接冬季严寒做好准备。其次,是心理上克服秋乏,要振作精神,克服其干扰,积极参加活动和体育锻炼。

分享《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关于秋季养生一段话“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医师简介:王兆然,主治中医师,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从医6年,从事中医内科疑难杂症、慢性病的诊断和治疗。擅长望诊、脉诊,运用中医思维,采用古方古法治疗慢性病,调理亚健康状态,以及虚证养生保健。

特色诊疗:

善用古方古法治疗疑难杂症:如水肿、手足多汗、盗汗、便秘、湿疹、带状疱疹、月经不调、痛经、心慌、头晕等,疗效显著;

擅长治疗慢性病:慢性气管炎、哮喘、骨关节炎、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

调理亚健康状态:如易疲劳、失眠、疼痛、情绪波动、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虚证的保健养生:对阴虚烦热、怕冷,血虚烦躁、气虚无力等有较好疗效。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xishizx.com/lxsxw/10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