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这片红土高原上,其中人口在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就有25个,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现在,就让小编给各位看官说说这些少数民族不为人知的一面。
彝族云南的彝族约有.57万人,主要集中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白族,主要集中在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56万人,崇尚白色。除了“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节庆以外,白族还普遍崇拜自己的保护神——“本主”(各个地方供奉的“本主”基本都不一样),有人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三道茶——蕴含人生哲理的茶道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一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味苦略涩;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味甜;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喝进嘴里回味无穷。“三道茶”也是白族招待尊贵客人的饮品。
哈尼族哈尼族现约有人口.5万人,主要聚居于滇南红河两岸的哀牢山区,是云南高原上典型的梯田稻作农耕民族。哈尼族也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依山就势,创造了令世界称奇的梯田文化。
长街宴——哈尼村寨的“AA制”
每当农历二月的“祭龙”,哈尼族称为“昂玛突”,哈尼族都要举行盛大的“街心酒宴”。届时,每个寨子的各家各户都将自家的饭桌抬到自己寨子的中心,排成犹如长蛇阵一般的宴席,全村男女老幼围坐这长长的宴席,互相请吃,互相祝福。这项传统已有了数百年的历史,集中地体现出依托于梯田农业的哈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
壮族云南的壮族约有.4万人,其中80%聚居于云南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女子善纺织,编织的“壮锦”以色彩绚丽和图案精美闻名。壮族的服饰体现了壮族的审美特性。男子多穿自织青布对襟上衣,下着宽边大裤,以青蓝帕缠头;壮族女子的鞋、帽、胸兜等都用五色丝线绣上栩栩如生的花纹、鸟兽、人物、花卉等图案,色彩十分艳丽。
山歌与红绳——壮族婚姻的示爱方式
壮家人说:山歌是第一个媒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行的歌会,来自方圆数十里内的青年男女涌向歌街,相互对歌,寻觅配偶。
居住在云南河口一带的壮族青年还用连姻绳的方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到女方家迎亲,进门前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自己的“连姻绳”与挡在门口的桌子桌脚上新娘的“连姻绳”系在一起。以表示终身相爱、永不分离。
傣族傣族,现约有.21万人,是古代来自福建、广东、广西一带”百越“族群的后裔。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的主要聚居地。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贝叶经”则堪称傣民族的百科全书;而泼水节、孔雀舞、竹楼、统裙,则向世人彰显着这个民族浪漫的一面……
串姑娘——月光下的浪漫情调
傣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串姑娘”,傣语叫做“邀少”,是小伙子主动追求姑娘的主要方式。每当夜幕降临以后,未婚伙子换上干净衣服,披着毯子,三五相约,去寻找姑娘谈心。对本寨姑娘无意的小伙子,往往会穿越田野到外寨去寻访意中的人。等到了意中人的竹楼下,便会弹琴,用委婉的琴声倾诉爱慕之情,召唤姑娘下楼幽会。姑娘如果有意与小伙子相会,便收拾打扮一番走下竹楼与小伙子相见。
苗族苗族,在云南约有.35万人,主要分布于滇东、滇南地区。苗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文化主要通过口耳相传。除了酷爱音乐外,苗族还擅长色彩工艺,他们的挑花、刺绣、蜡染声名远播。苗族女子爱戴银饰,银项圈、银手镯和银发夹,真是琳琅满目。因为苗族人深信:银,具有传奇的驱邪神力。
芦笙——苗族的铜管乐
苗族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他们酷爱跳芦笙舞。芦笙一般用6根长短不一的芦竹管插于木制的斗中而成。几乎每个寨子都有苗族乐队,还有专供跳舞和吹奏的场所。每逢节日或婚丧大事,都要吹奏芦笙。在苗族的农闲季节或田间劳作的时间,都可以听到那优美的芦笙调。入夜,小伙子们还为自己所爱的人吹奏小夜曲。
回族回族,在云南约有64.32万人,分布于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的村寨都有回族的清真寺。回族的节日多同宗教活动有密切的联系,主要的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清真寺——回族集会和宗教活动的场所
清真寺是云南回族进行集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云南的清真寺从布局上看有三个特点:一是分散;二是数量多;三是其规模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云南的旧式清真寺建筑,既保存了伊斯兰教的艺术风格,又有当地其他民族建筑的艺术风格,还带有浓厚的中国古建筑特点。
傈僳族傈僳族约有60.98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手不离弩弓,是傈僳族汉子勇武勤劳的写照。勤劳的傈僳妇女大多身穿麻布长裙,耳戴铜环串,头上以珊瑚为饰,胸前配有用玛瑙、海贝和银币串成的胸饰。
同心酒——感情深一口闷
傈僳族不管男女都有饮酒的习惯。在饮酒习俗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喝“同心酒”了。喝“同心酒”,即两人各用一只手,共端一碗酒,互相搂着脖子和肩膀,头碰头,两张嘴一同张口饮酒。一旦好客的傈僳族兄弟姐妹邀你同他喝“同心酒”时,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并愿同你建立诚挚的友情,不喝可就是不给面子了,所以,干吧!
拉祜族拉祜族约有44.76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习俗全靠民间口耳相传,其创世史诗《牡帕密帕》,长达数千行,内容涉及拉祜族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堪称拉诂族社会的“百科全书”。
拉祜族服饰——引领黑色的潮流
拉祜族崇尚黑色,以黑色为美。所以服装大都以黑布为底,用彩线或彩布条、布块镶绣各种花纹图案。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至今在拉祜族女子的服饰中,还保留着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特点:女子喜欢缠1丈多长的头巾,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穿开岔很高的长袍;衣领周围,岔子两边都镶有彩色几何纹的布块或布条,沿衣领及开襟还嵌上雪亮的银泡。
佤族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中、缅、泰等国均有分布。中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沧源和西盟等县,现约有38.3万余人。佤族崇拜水牛、虎豹、燕子等动物,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
甩发舞——佤族女性美的张扬
佤族女子以长发为美。“甩发舞”是佤族女子显示自己美丽和象征她们已经长大、成熟的舞蹈,纯属女性舞蹈。这种舞蹈既可两人表演,又可集体舞蹈,不需要乐器伴奏便可边唱边跳。
纳西族纳西族约有29.55万人。主要聚居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古称“么些”,是古代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氐羌族群的后裔。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就创造了自己神秘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字。这是世界上唯一还在沿用的象形文字,也称为“纳西象形文字”。目前,已发现的单字有一千多个。
走婚——“母系王国”的婚俗
在这里,小编要强调一点,很多人都以为居住在泸沽湖附近的“摩梭人”是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可他们并不是,现在我国把界定为纳西族的支系。他们盛行着一种母系家庭的生活方式。
以走访为特征的“走婚”是摩梭人特有的一种婚姻形式。男女双方相爱或有了同居的意愿之后,每到夜晚,男到女家夜宿,第二天早晨再离开,回到自己的母系大家庭里。没有强调说,男方一定要对女方负责和双方一定要住到一起,这种特别的婚姻关系,结合自愿,解除自由,分手之后男女双方都可以去结交新的伴侣。
瑶族云南省瑶族约有19.06万人。主要分布于滇南河口瑶族自治县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瑶族因其服饰的不同而有多种称呼,居住于文山的瑶族,因善种蓝靛,着蓝衣而叫“蓝靛瑶”;而居住于红河一带的瑶族,因其头缠红、白棉线作为饰物而叫“红头瑶”、“白头瑶”。
度戒——瑶族少年的“成年礼”
云南瑶族男子到16岁,都要举行“度戒”仪式。届时,在村旁搭一座高约1丈的“云台”。受戒者端坐其上,在度师诵经求神之后,便由云台上翻滚而下,跌入藤网。翻云台的涵义与“拟死再生”是很相近的,只有经过这场仪式才是瑶族少年长大成人的标志。
景颇族景颇族约有13.02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生活在亚热带的景颇山上,景颇族的传说和故事表明,景颇族最初生活在青藏高原南部,直到约年前,他们才开始定居于此。
数家谱——景颇族的婚恋习俗
景颇族青年男女在相识和恋爱时,要先与对方“数家谱”。如果不是同姓和同氏族的人,才能考虑恋爱关系。明媒正娶是景颇族青年男女结婚的主要仪式。新娘进院时,要举行过草桥仪式,以象征将来家业兴旺。当晚,全寨子的人都要来喝酒、吃饭,大家又唱又跳,往往要欢娱至第二天黎明。
藏族生活在云南的藏族,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羌人的后裔,现约有12.84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信奉藏传佛教。青稞是藏民族的主食,酥油茶则让人永世不忘,而欢乐的弦子,庄重的锅庄,更让人领略到藏族的能歌善舞。
转经——神秘的宗教朝觐之旅
梅里雪山在藏族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迪庆高原落满积雪的弯弯山道上,每时都有香客们手摇经轮,以磕长头的叩拜方式,千里迢迢地走在朝拜梅里雪山的路上。
“玛尼堆”即祈祷石,既是藏传佛教中的祈祷法物,也是藏民房外常见的转经场所。藏民们经过“玛尼堆”时,往往按顺时针方向绕行几圈,口念六字真言,顺便放上一块石头或拴一面经幡,以表达内心的虔敬和祈愿。走进迪庆高原,“玛尼堆”和那耀眼的经幡,构成香格里拉独有的又一道靓丽迷人的风景。
布朗族布朗族现约有9.04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布朗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受傣族的影响较大。布朗族的竹楼和傣族的相仿,布朗族男人女人都喜好抽烟和嚼烟,布朗人还好喝一种经过发酵的酸茶……
举行两次婚礼——独特的布朗族婚俗
布朗族一般都要举行两次婚礼,第一次较为简单,第二次则很隆重。
第一次婚礼是在定亲以后举行。这次婚礼之后,妻子仍住娘家,丈夫只是晚上才来住宿。生育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三年后,就可以举行第二次婚礼。
第二次婚礼属正式婚礼。届时,新娘要在众多送亲人的陪同下来到男方家。在交验陪嫁的物品和财产后,村寨中的长老为新婚夫妇拴线,并致以吉祥的祝福。至此,布朗族的两次婚礼这才结束。
布依族云南的布依族约有5.47万人,主要分布于罗平多依河畔。罗平布依族没有自己的语言,但有独立的民族语言。布依族古称”僚“。大约在宋朝时期,罗平的布依族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祖先是从贵州、广西相继迁来的。
五色花饭——彩泉漂染的绿色食品
布依族是一个充满了风情魅力的民族。每年的秋后,布依人就把上等的糯米挑选出来,到次年三月三歌会时,从山上挖回几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并从中提取出红、黄、蓝等五种颜色,并将五种色汁分别掺进糯米后,再拿到多依河边淘洗后蒸熟,五色花饭便做好了。……
五色花饭的妙处,不仅在吃的美味,更在于那制作过程中的诗意:一湾碧水随着布依少女的欢笑声被染成了五彩的颜色。
阿昌族阿昌族约有3.35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德宏州的陇川、潞西、梁河等县。阿昌族无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以种植水稻为主,善酿酒,锻冶、纺织。阿昌族最有特点的节日是农历正月举行的“窝罗节”。
阿昌族服饰——不仅丰富且多彩
阿昌族服饰多样。男子穿蓝、黑或白色对襟上衣,着黑色裤。已婚女子一般穿长而窄的对襟衣和遮住膝盖的统裙。未婚女子则穿裤不穿裙。每逢年节,阿昌女子还要戴上银饰。男子出门则要佩戴式样美观的”阿昌刀“。
普米族普米族系远古时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的后裔,现约有人口3.29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的兰坪、宁蒗两县,除信仰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外,宁蒗一带的普米族还信仰藏传喇嘛教。普米族是一个生性快乐的民族,每当夜幕降临,只要有一支竹笛,普米人都可以跳起本民族的传统歌舞“查蹉”。
普米族服饰——漂亮舒适
普米族的服饰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女子服饰上,未婚少女在贴身衣服外面套一件红色的领褂,腰间扎花围腰。普米族女子也很重视头部的装饰,她们视头发多,辫子长为美,常把牦牛尾巴或黑丝线编进发辫中,盘在头顶上。她们的首饰则是不同质地的耳环、玉坠、手镯、戒指等。
蒙古族现在云南的蒙古族,人口约有2.81万人,主要分布在通海县新蒙乡等地。他们主要是元朝忽必烈南征云南时的蒙古军队后裔。尽管在生活、习俗及信仰方面吸收了大量的汉族文化,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这个云南高原上的草原民族仍然保持着许多本民族的习俗和风情。
谁动了我的奶酪——云南蒙古族的饮食变迁
年来,云南蒙古族饮食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吃奶茶乳酪,而是和当地的其他民族一样,主食大米和白面。除了饮食习俗的改变外,云南蒙古族的节日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蒙古族传统节日”那达慕“上,舞龙、耍狮、虾灯、凤凰灯、蚌壳灯等各种民间乡土歌舞的表演,让人更多地感受到游牧民族自由奔放的生活,已被南方农耕民族的环境所改变。
怒族居住于怒江两岸的怒族,现约有2.77万人。怒族没有文字,通晓傈僳语。直至20世纪50年代,怒族社会仍保留着原始公社的一些遗风。他们在很久以前就已形成以父家长为主的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有些地方的一个村落基本上是由一个父系家族组成的,也有些村落则是由几个不同的氏族及家族组成的,这样便形成了许多村落公社
反弹琵琶和口弦——用音乐传情的怒族婚恋
怒族男子对某一个女子有意,总是用琵琶来传情;女子听到这样的曲调,也会以口弦对答。有的怒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完婚都没有说过一句话,这在世界各民族的婚姻中可算是极为少见的。男弹琵琶,女吹口弦,到了音乐中约定的婚期那一天,新郎请几个最相好的朋友,背上一捆柴、一罐酒,便踏上了娶亲的幸福之旅。
基诺族年6月6日,国务院正式将基诺族确定为中国第56个民族,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确认的最后一个单一的民族。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基诺山,约有2.07万人。基诺族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以世代相传的故事、歌谣及一些传统习俗传递历史文化的信息。
耳环眼——勤劳与懒惰的标志
在基诺山寨,耳环眼孔的大小,是基诺人勤劳与懒惰的标志。即使是男子汉也如此。一个人的耳环眼越大,就意味着他越勤劳、勇敢,越容易得到姑娘的青睐;反之,就是懒惰、懦弱,会受到姑娘的鄙视。
德昂族德昂族居住于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蜿蜒伸展的云南德宏、临沧等地,现约有人口1.78万人。德昂族酷爱饮茶,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历史,有“古老的茶农”之称。
茶到意到——德昂族的饮茶习俗
德昂人酷爱饮茶。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如果去探望久别的亲戚朋友,见面礼就是一包茶叶。若有喜庆事要邀请亲戚朋友光临,送上一小包系有红十字线的茶叶表示请柬。如果群体之间发生纠纷,某一方有过失,需求得对方谅解时,也先送一包茶叶给对方。
水族云南的水族约有1.25万人,主要生活在富源县的古敢乡。水族是一个充满着生命活力的民族。“三月三”歌会的狮子舞、板登龙舞,令人眼花缭乱;“祭白龙”、“祭龙节”、“春牛粑”等节日活动更是异彩纷呈,为你展现出一幅浓浓的民俗风情画卷。
吞口——水族民间手工艺品
或许世居水边,便有了对鱼的崇拜。于是,便有了堪称艺术品的水族木雕人头傩神像——吞口。吞口的总体摹状是人首、凸眼、犬耳、宽鼻、獠牙、咧嘴、伸舌、口含利剑,然后用多种颜料涂绘。水族认为,将吞口置于门上可以起到吞邪镇恶,保护家庭平安和主人康乐的作用。
满族满族发祥于多年前的中国东北地区。而今,落籍云南的满族约有1.22万人。他们主要分布在昆明、保山等地。满族曾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后来,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影响,崇拜对象变得多元化。同时,他们也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
还珠格格——满族女子的服饰
满族女子的服饰,鲜明地表现了民族特色。在满族上层妇女的发髻上,往往要戴一顶形式“扇形”的冠,以作装饰,俗称之为“旗头”。在满族先人和后来的衣着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推旗袍。满族女子不缠足,清代讲究木底绣花“旗鞋”。它的跟在鞋底中间,高达三寸多。这种鞋尤其在满族贵族女子中盛行。
独龙族独龙族约有余人,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居住在云南西北部的独龙江边。独龙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独龙族人大多会说怒语。长期以来,独龙族与怒、藏、傈僳等民族为邻,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辅以渔猎和采集为生。
文面——写在脸上的历史
聚居于独龙江峡谷的独龙族,祖祖辈辈沿袭着古老的文面习俗。由于这一习俗,史书将他们称为“绣面部落”。独龙族的文面习俗,仅限于女子,但有关独龙族的文面,却说法不一。一说是女子步入成人期的标志;一说是为了防范外族土司或头人的掳夺,以自毁面容的消极方式免遭劫难;还有的说是用文面来修饰美化自己,视文面为美。现在,女子文面已逐渐减少,在一些上年岁的老年妇女中仍可见到,而年轻女子已不文面,或许“绣面部落”将会真正成为历史。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xishizx.com/lxszx/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