圉城文学诗歌天地今天上午,闲来无事,带着小儿沿着于镇集上的南北大街由文姬转盘向南走。快走到乡政府门口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到路西一个很小的街口,街口不宽,三米不到,街口一尊巨石,赫然写着“圉园”,落款是“存忠书”,巨石右上角刻有“李旭”二字。李存忠先生是我市有名的书法家,就在这于镇集居住。在我们县很多饭店,商店经常可以看到李存忠先生的书法作品。李旭是李存忠先生的儿子,也是这集上的名人,为蔡文姬故里的建设和于镇名人王耀军诗集的出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虽在一个镇上,我们却未曾谋面,听说他在外地工作,不过李旭老师的名字在杞县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街口建有一三米高的牌坊,上书“文姬街”三个红色大字。原来文姬街在这里。于镇,地处豫东平原,位于开封市杞县最南端,是杞县南的经济、文化、交通重镇,汉朝时就已设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名人辈出。其中,蔡文姬就是于镇名人之一。说起蔡文姬,可以说无人不知。蔡文姬,名琰,字文姬,汉末文学家,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女,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生逢汉末乱世,曾被匈奴左贤王掳走,曹操统一北方后,重金赎回,后嫁于董祀。著有《蔡文姬集》,已遗失,流传下来的只有《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文姬归汉的故事广为流传。我来于镇工作之前,就知道这里是文姬故里,早就有心一观,可来工作了五六年,只瞻仰到了北门外转盘中央的文姬像,对镇上的文姬故里却知之甚少。这次碰上了,定要一观惟愿。我抱着儿子顺街而下,看见两个老太太正费力地举着长勾够槐花。槐树已被扫荡的差不多了,连树头都被够掉,无精打采地歪在一边。路两边是破旧的房子,街道也越来越窄。过了一个小岔路口大概二十多米,空间开阔很多,路边两间破旧房子前围了一桌老年人在打牌,紧挨房子是一个三四亩见方的池塘,沿池塘里圈新修了一圈女墙。东边女墙里池塘边刚修建好一座亭台,还没有粉彩,几块木板简单地搭在亭台和东岸之间。岸边堆着一堆堆的旧式蓝砖,应该是大有用处。顺着东岸再向南的空地上种着一片豇豆,豆苗长势喜人,粗壮的茎边镶嵌着嫩绿的叶子,逼人的眼。其间栽有几棵桃树,落英满地,倒显得桃树枝叶的繁茂。豇豆苗再向南挨着也有一个二十见方的小池塘,水深一米左右,水倒比大池塘的水清澈许多,水底的砖块石块清晰可见。池塘中央有一尊蔡文姬雕像,全身白色,端庄优雅,以手抚琴。全然没有对人生坎坷的悲愤,倒显出几分山林静修的儒雅。我想,千年之前历经人世的坎坷,千年之后能偏安于小镇一隅,不受世俗的纷扰,一代才女内心定也甚感欣慰吧。人一出生,便做各种加法,追功名,求利禄,到一定时候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又想要做减法,去人欲,求心安,最后“全身而退”。蔡文姬一生经历无数磨难,深知这生逢一世的不易,干脆隐于这乡间僻静之地,诗书为伴,了却生前的愿望。顺着小池塘再沿着小路向南,地势渐陡,到一处高冈之上,又是一条小道。小道边立一块不足两米高的碑,上刻“蔡邕故里”四个大字。再向东两米左右顺着一条小斜路边种着一片油菜,黄色的油菜花业早已落尽,旺盛的油菜荚十分饱满。油菜丛中挨小路边一口老井掩映其中,崭新的井台整整齐齐。井边向路也立有一块碑,上刻“文姬井”三字,碑旁还放倒着半块碑,没有碑文。我正努力在断碑上试图找寻到一点儿文字的痕迹,从小路拐弯处过来一位开电动三轮车的白发老人停在了我身边,车上装有满满一车杨树枝。“带孩子呢?”老人笑着问。我回过头,听老人主动搭讪,便放下儿子笑着说:“是的,叔。没事儿带孩子来逛逛。”“听说李旭老师为修这些东西没少花钱?”话匣子一会儿就打开了。“他也没少花。不过光靠他一个人也不行,听说省里和县里都拨钱了。”老人说。后来老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前几天,他在这见到一个老太太带着孙子在这里玩,对老太太说跟你说句话你信不信。老太太递给她一个眼神示意他继续说。老人说,这池塘少说也有两米深,周围女墙也不高,这孩子要是有个啥闪失,你得好几年在你儿媳妇跟前说不上话。老太太斜了他一眼抱着孩子就走了,连句谢谢都没说。这老爷子怪有意思,我终于也听出了味道,抱着儿子离开了文姬街。可能老爷子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他的担心倒从另一方面说出了一个问题。蔡文姬不仅是蔡家的,她应该属于全于镇人,应该属于全杞县人,全河南人,甚至全世界人的。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不能光靠某一两个人,而是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坚守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上会有更多的人。另附《闲游圉城文姬故里》诗两首:其一文姬归汉青史传,如今沉睡断残垣。世人虽知我之名,静卧乡间有谁怜?其二三春谷雨后,缘径圉城外。杨柳拂青葵,鳞波映亭台。翩翩琴声起,谁人解我怀?千年期不负,幸得乡人来。作者简介:刘军舰,笔名三尺匠人,开封市作协会员,《圉城文学》主编,现任教于河南省杞县第一高级中学。作品偶见于《河南省散文学会》《齐鲁文坛》《黄河文创》《同步阅读》等媒体平台。
(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xishizx.com/lxszx/9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