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德宏,全国30%傣族的生活聚居地,这里四季常青、山川秀美。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依靠自身的勤劳品质和探索精神,将傣族的文化、技艺、艺术、习俗一代代传承,流传至今。
他们视孔雀和大象为吉祥物;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喜食酸及各种山野之味……在喝茶这件事上,他们也融入了自己喜爱的元素:竹。
傣族
一个爱水的民族
傣族是水的民族。他们傍水建干栏而居,种植水稻,“一日十浴”。水在傣族美好生活的乐章里是最富色彩的音符。傣族爱水、敬水,他们把土地叫“南令”(水土)。村村寨寨都建水井,并且悉心美化井亭。傣历年节都要泼水、竞赛龙舟、漂放河灯,为的是除秽、祈雨。
自成体系的傣医把水引入基础理论,作为“四塔”(生理和病理的四大元素)之一。傣族信仰帕雅纳龙神和司水女神朗妥纳妮。傣族与水的亲近形成深厚的水文化积淀。
傣族的性格似乎也渗透着水的特质:晶莹、透亮、善良、温和,同时又坚韧。上善若水、水滴石穿、抽刀断水水长流,是他们的哲学思考
傣族
一个吃货民族
傣族喜欢吃酸辣口味,是因为经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粳米等,所以,吃酸辣食物也用来促进消化。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因此,各类昆虫的餐食也是傣族最爱。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生、鲜、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点。
而提到傣味,就不得不说说极具傣族特色的“撒撇”。
撒撇是德宏、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傣族喜好的菜肴,各地做法不尽相同,“撒”系傣语,汉语意为凉拌。
德宏傣族做法由蘸水和附菜组成,蘸水分柠檬撒撇、牛撒撇等,附菜有傣族特制细米线、黄瓜、刺五加、水乡菜、苦笋、马蹄菜等;柠檬撒撇味酸,有清凉解暑功效;牛撒撇具有药膳价值,可以帮助消化、健胃、消暑祛热。
傣族
享受竹筒茶的诗情画意
傣族喜欢饮用“竹筒茶”,傣族语“腊跺”,这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饮茶方式。
先用晒干的春茶放入刚砍回的香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烘烤,6—7分钟后,竹筒内茶叶软化,用木樟将竹筒内茶叶舂压后再装进茶叶,这样边装、边烤、边舂,直至竹筒内茶叶填满舂紧为止,待茶烤干后,削开竹筒取出圆柱型的茶叶,掰少许茶叶放人碗中,冲人沸水约五分钟即可饮用。
这种竹筒茶,既有竹子的青香,又有茶叶的芳香,非常可口。
茶
傈僳族,唐代称其为“傈蛮”或“栗粟”,明清时称其为“力”或“栗粟”,主要聚居在云南的怒江,散居于云南的丽江、大理、迪庆、楚雄、德宏,以及四川的西昌等地,这是一个质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
傈僳族爱喝的油盐茶,傈僳语:“华欧腊渣渣”,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
傈僳族
传说中的老四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位于怒江下游、高黎贡山余麓的龙陵南部、德宏州芒市东南部都有大量的傈僳族同胞居住。这里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地形复杂,林木茂密,是古代顺怒江而下进入泰缅的茶马古道之一。千百年来,境区聚居着近万傈僳族人口过着安详平静的生活。
关于傈僳族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樊绰《蛮书·名类》:“栗粟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茫部(按:茫应为邛)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白蛮之种族。”
傈僳族自称“傈僳”,“傈”是这个民族的族名,含有“高贵”之意,“僳”一般是指人或族汉文中记载的栗粟、栗漱、傈呰、傈蛮、呰蛮都是傈僳族。“傈僳”族名的来历,据傈僳族老人解释,“傈”是“四”的意思,“僳”是“人”的意思,“傈僳”即“老四”。“傈僳”二字是傈僳语的音译。传说古时候有七兄弟,老大是汉族,老二是彝族,老三是藏族,傈僳族是老四……
傈僳族
“俄勒”深情的传说
“俄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而成的傈僳族妇女的头饰。
妇女们戴上“俄勒”,头顶上的片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众星捧月。最下端的铜珠,嵌在前额,金光闪闪,给人一种华美、尊贵之感。这是傈僳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心爱之物。
关于“俄勒”,傈僳族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远古时代,有一年天气大旱,河水干涸,庄稼枯焦,饥饿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有一对傈僳族男女青年受米斯神的指点,在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安了家。
男的撵山打猎,女的管理家务,两人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尽管两人勤劳耕作,但生活仍十分艰苦。男青年所穿简陋的兽皮衣服,已无法蔽体、御寒。姑娘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于女青年是决心要给小伙子织做一套舒适合体的衣服。她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荨麻,之后便不停地撕麻、煮麻、漂洗、捻线,不知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终于织成一件横纹麻布长衫。
看到心爱的姑娘为了自己不辞辛劳,而阵阵山风袭来,她被吹散的发丝不时挡住视线,刺得她眼睛常常流下泪水。
小伙子暗想,能不能制作一顶帽子,拢住姑娘的乌发呢?
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他望着天空,幻想着如果能用月亮一样洁白、光润的东西做成一顶帽子,把姑娘打扮得象月下的青山,该多好啊!于是,他踏遍千山万水,终于如愿以偿地在唐古拉山脚下找到海贝,用姑娘搓出的麻线,把磨好的海贝片和白色、红色的树果子穿成串,做出了一顶美观大方的“俄勒”。
一个丰收的中秋之夜,小伙子捧出“俄勒”,伴着月光,戴在姑娘的头上。姑娘取出长衫,披在小伙子的身上。二人情深意绵,终于结成终身伴侣,生儿育女、繁衍子孙。
从此,谈情说爱的傈僳族小伙子就必定要做一顶“俄勒”,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做为定情之物。姑娘也要亲自织做一件长衫,回赠自己的意中人。这种习俗世代相袭,一直流传至今。
傈僳族
油盐茶的人间烟火气
傈僳族喝的油盐茶,制作方法奇特,首先将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热,然后在罐内放入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滚,使茶叶烘烤均匀。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加上少量食油和盐。稍时,再加水适量,煮沸2-3分钟,就可将罐中茶汤倾入碗中待喝。
油盐茶因在茶汤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盐,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浓醇,又有糖的回味”,傈僳族同胞常用它来招待客人,这也是家人团聚喝茶的一种生活方式。
茶
阿昌族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寻传蛮”有直接的渊源。唐代文献中称为“寻传蛮”的,就是阿昌族和景颇族的前身。
阿昌族在饮茶这件事上,有着自己的“想法”。想了解阿昌族是用什么独特的方式喝茶吗?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阿昌族
户撒的巧匠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此外,在邻国缅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户撒刀是全国四大名刀之一,其工艺祖辈相传。刀客匠心,一把正宗的阿昌刀,需要选料、下料、锻打初胚、修胚、打磨、淬火、抛光、雕饰、配鞘、开刃等十余道工序,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打磨。
阿昌族人民的生活中离不开户撒刀。每个阿昌族的人,在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会佩带一把小铜刀;长成了小伙子,就会换成小军刀;成年或成家以后就会换成长刀;青年男女在谈恋爱的时候,小伙子也会送给心爱的小姑娘一把小军刀,当作定情信物。
阿昌族
“窝罗”很欢乐
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四是阿昌族传统的重要节日--阿露窝罗节。在阿昌语中,“窝罗”是“在屋旁欢乐”的意思。相传,这一节日是为纪念传说中的创世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而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
每年农历二月初四,梁河地区的阿昌族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围绕着“窝罗”台方如痴如醉地跳起窝罗舞。
“窝罗”台高约1米,4米见方,中央矗着两块约6米高的牌坊,牌坊顶端中央架着一把巨大的木刻满弦弓箭,意示人类始祖遮帕麻用这把神箭射落了妖魔腊訇的假太阳。
左牌坊顶端绘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右牌坊顶端绘着皓月碧空。太阳月亮下面绘制着阿昌妇女服饰的各种彩色图案,意示遮米麻给阿昌人民纺织的龙衣凤裙。节日从纪念人类始祖天公地母遮帕麻和遮米麻重整天地、为民除害、歌颂阿昌人民的幸福生活。
阿昌族
奇特诱人的青竹茶
在饮茶这件事上,阿昌族有自己独特的方式:饮用"青竹茶"。这种青竹茶,把山泉水、鲜竹清香与茶香味融为一体,滋味十分爽口。
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特。
首先,砍一节碗口粗的鲜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筒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当作烧料点燃于竹筒四周。
当筒内水煮沸时,随即加上适量茶叶。待3分钟后,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内,人们就可以品尝到这种竹筒茶了。竹筒茶将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味,久久难忘。
茶
据史书记载,居住在我国云南省德宏地区的景颇族,其祖先来自古代西北甘、青高原上的氐羌部落,在唐代,景颇族的先民被称为“寻传蛮”。
值得一提的是,与我们平日将茶作为饮料不同,景颇族至今仍保留着以茶作菜的古老食茶法。
景颇族
来自“木转省蜡崩”
景颇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其在云南的发展过程,见于文字记载已有余年的历史了。
据传说,景颇族的祖先发源于“木转省腊崩”(景颇语音译),意为“天然平坦的山”。
传说远古的时候,今天的景颇族、藏族、汉族等民族都是同一个母亲生下的兄弟。景颇族的祖先和藏族的祖先居住在一个地域,那里终年积雪,非常寒冷。为了寻求更美好的地方,景颇族祖先逐渐南迁。
现在,在景颇族的日常生活中,老人去世后,仍然要把死者的“灵魂”送回祖先居住的地方――“木转省腊崩”。
穿
也要穿的豪放
景颇族男子多穿黑色圆领对襟上衣,下身着短而宽大的黑裤,包黑布或白布头巾,头巾两边以彩色小绒球作为装饰。出门时肩上挂筒帕,腰间挎长刀,简直就是一个气宇轩昂、矫勇彪悍的武士。
景颇族女子多穿着黑色对襟或左衽短上衣,下着黑红相间的筒裙,用黑色布条缠腿,节日喜庆时,盛装的女子上衣上都镶有很多的大银泡,领上佩戴六、七个银项圈和一串响铃式银链子,耳朵上戴一对很长的银耳环,手上戴着粗大且刻有花纹的银手镯作为装饰。行走舞动时,银饰叮珰作响,别有一番韵味。
对景颇族来说
茶也是一道菜
说起茶叶的使用,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冲泡品饮。其实,茶叶也可以作为一种食物、作为一种菜肴,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居住在德宏州的景颇族就保留着食用“竹筒腌茶”的习惯,这也是一种最为古老的食茶方式。
腌茶一般在雨季进行,所用的茶叶是不经加工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鲜叶表面的附着水后,待用。
腌茶时,先用竹簸将鲜叶摊开,稍加搓揉,再加上辣椒、食盐适量拌匀,放人罐或竹筒内,层层用木棒舂紧,再将罐(筒)口盖紧,或用竹叶塞紧。静置二三个月,到竹筒内茶叶色泽开始转黄,就算将茶腌好。
接着,将腌好的茶从罐内取出晾干,然后装人瓦罐,随食随取。讲究一点的,食用时还可拌一些香油,也可加蒜泥或其他配料炒食。
腌茶,其实就是一道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uxishizx.com/lxsly/11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