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潞西市 >> 潞西市美食 >> 正文 >> 正文

民族团结少数民族介绍阿昌族

来源:潞西市 时间:2023-3-10
专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60318/4792718.html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阿昌族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根据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总人口数为人。民族语言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和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和龙陵等县。此外,在邻国缅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居住的地区依山傍水,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8℃,因此阿昌族自古以擅长种水稻而闻名。阿昌族制造的铁器也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民族历史

阿昌族历史悠久,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寻传蛮”有直接的渊源。唐代文献中称为“寻传蛮”的,即是阿昌族和景颇族的前身。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对阿昌族不同时期的称谓。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与诸多民族自然融合。宋元时期,内地商人已进入云龙一带阿昌人中。明代在云南实行军民屯田,汉族人口大量移入,一部分阿昌人融入到汉族及其他民族中,也有部分汉族如明军屯守军的后代多在当地转化为阿昌族及其他民族。明清以来阿昌族长期与汉、白、傣等民族交往密切,也多有融合。民国时期,阿昌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仍此起彼伏。

年下半年,解放军进驻德宏地区,阿昌族和各族人民一道,获得了解放。年,人民政府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决定统一称为“阿昌”。

民族文化

01

宗教信仰

阿昌族人正在祭祀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

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阿昌族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状态。其中有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小乘佛教、汉传佛教及道教。其中,祖先崇拜在阿昌族的宗教信仰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寨神是阿昌族的远祖,各个村寨均供奉并祭祀他。

梁河、潞西、龙陵一带的阿昌族,受汉族的影响,以信仰原始宗教、祖先崇拜为主。梁河阿昌族原始宗教的核心是万物有灵。陇川户腊撒一带的阿昌族因受傣族影响,主要信仰小乘佛教,对族人的生活中产生较大影响,每年都有定期的“进洼”“出洼”“烧白柴”等宗教节日和活动。当地的佛寺、佛塔的造型与周围傣族的相似。

02

民族服饰

阿昌族服饰别具风格,各地稍有差别。

传统上,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斜背"筒帕",喜欢在胸前戴朵红丝线结成的菊花。未婚男子戴白包头,已婚男子戴藏青色包头,青壮年在脑后留一尺多长的包布,有随身佩带刀的习俗,其中"户撒刀"最为有名。

户撒阿昌族女性的服饰,已婚和未婚的没有区别,均与附近傣族的很相似。腊撒、梁河两地妇女上衣均为长袖圆摆对襟衣,下着筒裙,也配戴银项圈、银手镯等饰物。两地已婚妇女包头制作款式略有差别,梁河妇女的包头约有33公分高,而腊撒妇女是带圆盘黑包头。

03

民族饮食

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面食,嗜食酸笋、酸菜等食物,也喜食火烧猪肉。

户腊撒的“过手米线”、梁河的黄花粑粑、生片石姜和阿昌鸡等是较有特色的民族风味食品。

阿昌族喜欢饮酒,多数人家自酿米酒。已婚妇女大多喜欢嚼槟榔,闲暇时,大家互传槟榔,以牙齿染成黑色为美。

04

民族节日

阿昌族受汉族、傣族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传统节日众多,有赶摆节、泼水节、火把节、过新年、浇水花、阿露窝罗节等。

阿露窝罗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是阿昌族最为盛大的节日,以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咪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

会街节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

烧白柴农历十二月举行,为使佛像暖和,各佛寺所属群众,晚上在佛寺附近,将木质成白色的木柴堆成"井"字形,燃起熊熊大火,和佛像一起烤火取暖,求佛保佑。

排版:吴嘉梁

审核:张欣瑞(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xishizx.com/lxsms/115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