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潞西市 >> 潞西市咨询 >> 正文 >> 正文

本科田野调查探访阿昌族村落1一切事物

来源:潞西市 时间:2023-3-10

摘要:位于梁河县九保阿昌乡的永和村,是我们这次毕业实习的田野点。在永和村的十几天的田野中,让我这位来自远方的外乡人,从最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能够很好地与当地人进行交流,感受到了阿昌族这个人口较少的民族独特的风俗文化。

我的民族成分为苗族,但是由于我父母工作的原因让我从小就离开了农村,去小县城里面生活,从小接受的是汉文化。在大学中学习了三年的民族学,让我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充满了好奇心,萌生了去一个少数民族村落进行调研的想法,想感受一下在书籍中无法体验到的风土人情。

这次来到梁河县九保阿昌乡的永和村进行毕业实习,让我既兴奋也感到忧愁。一方面,来到一个少数民族的村落进行调研,能让我感受到近距离观察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的惊喜;另一方面我也在担心在语言、饮食等方面可能与当地人有着不同的地方,没有办法适应当地的生活。

欣慰的是,在当地人地热情款待以及与他们的交谈中,我这位外乡人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更好地去了解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

在与人交谈中,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他们的服饰以及穿戴的不同。

(图1一位正在嚼烟的阿昌族奶奶)

(图2一位嫁给傣族的阿昌族阿姨)

(图3位于窝罗场服饰文化馆的塑料模特)

通过参观与访谈中,让我初步了解到阿昌族的民族服饰。已婚妇女头上都要戴一个高包头(如图3所示),但是嫁给其他民族的阿昌族妇女的高包头就是变成他嫁给那个民族的高包头(如图2中的阿昌族妇女,由于嫁给傣族所以高包头就变成了傣族的高包头)。如图1和3,已婚妇女还有一条筒裙。阿昌族的筒裙大部分都是自己纺织的,通常由自己的母亲为自己进行缝制,但是在现在也有机械进行纺织。

(图4位于窝罗场服饰文化馆里面的纺织机器)

在于当地人进行访谈的时候得知,他们现在所穿戴的银饰分为两部分:一个部分为上一辈传下来的,另外一部分为镇上新打造的。

(图5上一辈传下来的银饰)

(图6镇上新打造的银饰)

与曹明才叔叔进行交谈中,获得了许多关于阿昌族文化的书籍,使我的历史文献资料一下就多了起来。加上之前郑一省导师对我毕业论文题目的建议以及指导,让我对我的毕业论文题目一下就明确起来,毕业论文所写的方向为梁河县永和村阿昌族的民间信仰。在《阿昌族之魂》一书这样记载:

处于游牧时期的阿昌族先良普遍信奉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其宗教首领称为“活袍”,是阿昌族的精神领袖,能够与神灵相沟通。当阿昌族南迁到德宏后,梁河、潞西一带的阿昌依然信奉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翻阅其他书籍中得知,他们的图腾为青龙、白象和弓箭,每个图腾背后都有几个神话故事。其中也有共同的地方,这些图腾都给阿昌族人民带来了好运,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据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阿昌族总人口为3.9万人。但是这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给我带来许多新的知识,甚至让我痴迷于他们的民族文化中。让我对毕业实习的田野点充满了希望,让我更有动力去研究这个民族,让其展示在我的毕业论文里面,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个民族。

评语

但凡认真思考过自己的经历,想必谁都会希望活得更愉悦、美好。为了追求更好的品质、更美的东西而痛下功夫,这就是我们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李同学通过十几天的田野调查,发现了阿昌族在服饰艺术方面的特点,并激发了他的研究兴趣。希望他能更深入去访谈,结合所收集到的田野资料,全面展现阿昌族的历史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xishizx.com/lxszx/11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