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潞西市 >> 潞西市咨询 >> 正文 >> 正文

跟着阿明寻古今第4期景颇山上的第一

来源:潞西市 时间:2017-10-14
跟着阿明寻古今

芒市多少古今事,以古鉴今知兴替。《跟着阿明寻古今》栏目将与你一道寻觅芒市的古往今来的感人之至、催人奋进的人和事,在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中强党性、富知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弘扬革命传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今天推出第4期:景颇山上的第一所省立小学——省立潞西第二小学。

景颇山上的第一所省立小学

——省立潞西第二小学

(现西山乡中心小学)

省立潞西第二小学,现为西山乡中心小学,是潞西景颇山上的第一所小学,曾用名(过去曾称)西山弄丙景颇族小学、西山文化站中心小学。

芒市和平解放初期,时局十分危险,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党为帮助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实现政治、经济上的翻身,云南省边疆工作委员会决定在芒市景颇族聚居的西山开办一所公立小学。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对党、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队等不了解,甚至喊出了“洣娃坡列白”(汉人伙子来了),面对重重困难,党和政府工作人员并没有退缩,时任省边委书记兼德宏工委书记王连芳同志说:“办学校,教民族兄弟读书识字明理是历史、是党赋予的使命。”他们从学景颇话开始,帮助群众做好事,赢得西山乡景颇族群众的信任,使得创办省立潞西第二小学希望进一步加强。

(西山乡中心小学全貌)

年,党和政府经过选址,学校建立在西山乡弄丙村,建盖竹篱草顶校舍,从此景颇族聚居的潞西县西山弄丙村创办了景颇族有史以来的第一所省立小学——省立潞西第二小学,县委办公室主任王孝溶兼校长,何坤任副校长并主持学校工作。

建校初期,何副校长带领3名昆明师范的毕业生邓荣昌、张芳楷、杜增福和1名省立潞西小学抽调的教师任教。出发前,他们接过的不是教科书、备课本,而是每人一支步枪、50发子弹、两枚手榴弹。到达由省立潞西第二小学后,他们克服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困难,从教会学生洗脸洗脚入手,学生在校全寄宿,发给衣服、学习用具。在民族工作队的帮助下,省立潞西第二小学迅速发展起来,不仅“听到汉人要背你去读书”就吓得不敢哭闹的景颇儿童能留得住读书,而且还吸引了远近景颇村寨、陇川、缅甸克钦帮等地的学生前来就读。学校传出了琅琅书声,景颇学生亲切的称何坤等人为“阿爹教师”,景颇族群众脸上露出了笑容,党和政府赢得了景颇族群众的信任。

(西山中心小学学生)

年,芒市举行中缅边民联欢会,省立潞西第二小学景颇族学生穿着蓝色的制服,举着红旗,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芒市,围观群众无不拍手称赞,缅甸友人更是惊叹:“共产党真了不起,把山头孩子都教乖了。”当周恩来总理、缅甸吴巴瑞总理进入芒市时,路两边的迎宾队伍载歌载舞,群情激昂,热闹非凡。周总理走到省立潞西第二小学景颇族学生舞队前,特意停留片刻欣赏。贵宾进入宾馆后,景颇学生队伍同其他几支舞队进入宾馆,再次接受周总理和贵宾们的检阅。

年后,党和国家实行就地办学的方针,改名为西山弄丙景颇族小学。六十年代,学校重新择定校址,建盖起土木结构校舍,改名为西山文化站中心小学。

(西山中心小学学生开展募捐活动)

参考资料:《潞西县志》《潞西县教育志》《在党的旗帜下》等

以史鉴今话进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年,西山乡有初级中学1所,半寄宿制小学4所,有在校学生人,其中:初中班3个,学生人,有中心、毛讲明德、崩强、营盘4所村完小,共有26个班,在校生人,住校生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人,占87.9%。全乡4-6岁幼儿名,入园人,入园率76.1%,小学适龄儿童总数人,学前班6个,学生人。有教师93人,其中:初中教师18人,小学教师73人。小学入学率99.73,小学辍学0人;初中毛入学率97.27%。年内,有小学毕业生人,其中升入乡中学60人,州民族中学2人,芒市民族中学7人,其他中学71人。初中毕业生49人,到芒中就读1人,到州内其他高中1人,到州内其他中职类学校21人,在家12人,打工14人。在乡外就读学生人(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19人,大专人,高中阶段人,初中人,小学人)。

(西山中心小学教学楼)

(西山中心小学师生)

(随时随地知党史、学历史、温古今,随心随意提信念、强党性、富知识,敬请







































西藏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复方木尼孜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xishizx.com/lxszx/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