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玉溪市红塔区灵秀村陈姓宗族的源流始于明代湖北迁滇之孱陵君,北城人,后人陈表(公元-年),字献忠,号草池,玉溪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担任过嘉靖皇帝的“钦差大臣”、知县、御史等官职,有“铁面御史”和“玉溪贤人”之称。
明正德十一年(年)考中举人,时年27岁。明嘉靖二年(年),赴京参加会试,进士及第,时年34岁,是新兴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进士,同年被授任四川汉安县知县。嘉靖十一年(年)奉朝廷之命清理运河,疏通河渠,深得皇帝信任,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第二年,又受命为钦差大臣,“持节”巡按直隶(今河北),淮阳(今河南)等地政务。
嘉靖在位的几十年,朝中大权长期被夏言,严嵩父子操纵着。陈表巡按到淮阳(今河南沁阳县),淮安太守朝武英殿大学士,首辅执政(宰相)夏言的侄子,依仗叔叔权势,为所欲为,没人敢惹。陈表来到淮安,说:“吾今代天巡狩,讵可容私。……非种不除,如其生灵涂炭何!吾职宁休,民害必除。”他这种刚正不阿的性格和正直无私的气魄,被人们称为“铁面御史”。陈表“代天巡狩”,惩治淮安太守,直接冒犯了夏言,故仅在任一年就以“忠直见忤”而削职罢官,时年47岁。
“陈表被罢官以后,嘉靖十七年(年,49岁),毅然“自楚归滇”,回到玉溪后,为家乡人民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兴办官学。
嘉靖二十年(年),创办了“革池书院”,并书堂匾“龙马在望”,与门人吕淮等悉心讲学。当时新兴州只有文庙,学生要到晋宁和峨山应试,高山阻塞,交通不便。70多岁的陈表,呈请明穆宗隆庆批准办官学,礼部呈文奏明皇帝说:“据州人陈表,成进士,官御吏。风气已开,文教日兴,人才渐出。簧序应设。”明穆宗隆庆元年(年)批准了陈表的呈请,从此本地学生可以就近参加考试,结束了玉溪没有学校的历史。
陈表学识渊博,工作之余,善写诗文,近体诗、律诗、绝句。著有《草池录》,他的诗风格清新明快,语言生动流畅,对仗工整,构思精巧,今存诗51首,文11篇。
第二件事:兴修水利。
当时新兴坝子东部干旱严重,常年缺水,经常颗粒无收,人民生活十分困苦。陈表亲自察看地形,捐出资金,组织当地农民在灵照山下凿涵洞,引来撒喇沟水,使千余亩农田得到灌溉。
陈表被奉为“玉溪贤人”,他对父母竭尽孝道,嘉靖三十五年(年,67岁)著《家训》一书,严格要求他的子孙要“勤俭治家为先,清心励学为要”,明嘉靖皇帝对此大加嘉奖,认为其父母教子有方,封其父为文林郎,母为孺人。
陈表于万历元年()去世,享年84岁,葬新兴豸绣山,知州张子京等人上疏朝廷,为他在新兴州建立乡贤祠,以供后人缅怀。
陈公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四合院土木建筑结构。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已破旧不堪,陈表及其胞弟塑像被毁,红塔区政府、凤凰路街道办事处投入大量资金,灵秀村委会决定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陈表宗祠进行修缮,村民们自愿捐资。修葺一新的宗祠保留了原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及其构件,并对损坏的按原样进行修复,重塑陈表塑像。
陈表的后代子孙分居上、下灵秀村、北城、土库屯、张石井、东川、会泽等地,繁衍至今已近五百年,多数人口依然集中于灵秀村,清乾隆30年(年)第八代陈锡候首修《陈氏家谱》,至今已有年之久,年第十四代陈介名第一次续修。陈表后代已经延续到第20代了。
陈表清正廉洁,有着“刚介不挠、秉公才高”的高尚情操,创办官学,为玉溪培养人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兴修水利,福泽子孙后代,功不可没,他的事迹载入《云南通志·宦绩篇》,红塔区灵秀村现已被云南省定为廉政文化和传统文化示范基地。
喜欢请点赞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xishizx.com/lxszx/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