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玉溪有一个地方,这里既能体验到古典雅致的历史韵味,也能享受时尚休闲的现代风情;这个完美融合了古老与现代的地方就是通海县。
礼乐名邦历史名城
李建国摄
说起通海,大家都会想到它的银饰美名传、花卉蔬菜远销海外、拥有众多风味美食……这个被名山名湖环抱着的地方,以它独有的“礼乐”文化引来四方宾客,历经千年却愈发茁壮。
今天,我们跟随着画家的脚步来到了通海,看看他眼中、笔下的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什么姿态。
聚奎阁
聚奎阁作为通海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县城中央,东、南、西、北四条街交汇处。聚奎阁飞檐四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结构严谨,工艺精巧,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榫铆结构的科学性。聚奎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毁于火即重建,光绪二年又毁于火,光绪八年(年)重建成现今面貌,经历了年7.8级大地震仍屹立不倒。聚奎阁于年1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聚奎阁中悬有一诗匾,其中一句“孤城临水背依山,忆在江南烟雨间”的诗句,描绘了当年通海的“江南”美景。
通海县城街
通海县城以聚奎阁为中心沿着东南西北四条街延伸,老街风情,小桥流水时缓时急,一路步行皆有潺潺流水声相随。若不认识路,只要说在聚奎阁见,准能找到。
通海秀山
通海秀山公园,AAAA级风景区,峰顶海拔米,垂直高度近00米,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通海秀山在明朝时曾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的苍山共称云南四大名山,素有”秀甲南滇”的美誉。有三元宫、普光寺、玉皇阁、清凉台、万寿宫、涌金寺、白龙寺等古建筑群。秀山涌金寺“秀山古柏阁”匾额下还有一副遐迩闻名的对联:“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通海文庙
通海文庙坐落在城南秀山北麓。关于通海文庙建立的时间,据清雍正十三年(年)云南学政吴应枚称:“是学宫始于元,旧址在城西北渚天堂,有明迁建秀山之麓”,此说不知所本。而明万历年间文献载:“通海县儒学,在县治南,洪武二十五年(年)即废寺为之”,则较为可信。其后,明弘治十六年(年),通海知县余人俊又重建文庙,复经清“康熙二十九年(年)、雍正十一年(年)屡修,通海文庙的规制基本奠定。此后,自乾隆至民国,通海文庙又经过了10余次修葺,虽庙内建筑有不少增减,但大体保留明代格局。
另外较有特色的建筑还有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年)的文明坊,其结构为四柱三间牌楼式,高11.6米,面阔15.9米,八角双重飞檐,斗拱密集交错,建筑技艺高超,精巧别致,整个文明坊显得高大雄伟,金碧辉煌,号称云南省第二大古牌坊。
现在,画家要带我们去到通海县河西镇。
河西镇位于通海西部,东邻四街镇,南连九街镇,西北接峨山县、红塔区,东北与江川接界,是玉溪市四大古城之一。
在这个古城里,它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
河西老街
圆明寺
圆明寺建于元至正年间,清咸丰年间毁于兵患,光绪年间重建。寺位于通海县的河西镇,在距镇一里的普应山麓,周围环境优越,绿树掩映,小桥流水。圆明禅寺虽几经毁坏,但屡毁屡修,清光绪十四年,圆泰和尚率众大修扩建,民国期间辟为公园,成为河西最为名胜之地。圆明寺在河西古代所列的内外八景中名列第一,与秀山涌金寺一样声名远播,常有外州县香客慕名来此敬香拜佛,如今也是县内与涌金寺一样的最负盛名之佛寺。
河西文庙
河西文庙位于今通海县城西北15公里处的河西镇。河西文庙始建于元泰定年间(~年),河西儒学原建于元代河西县旧治东的螺髻山下,明嘉靖十二年迁于今址。河西文庙的修葺,除明嘉靖三十一年兵备蒋宗鲁重修外,较重要的是清光绪十六年(年)的大修。经此大修,孔庙主殿屋面全部换为琉璃瓦,占地达多平方米,规模堪称宏大。年,经过重新修整的河西文庙,四周环境幽雅,整体布局宽敞,殿堂、牌坊雄伟壮观。
曲陀关马刨井
在通海县河西以北7公里有个地方叫曲陀关,是元代“都元帅府”所在地,这是当时设立在滇南的最高军政机关。元代蒙古族的都元帅阿喇帖木耳曾经驻治此地。
在曲陀关半山腰上,有口水井叫“马刨井”,常年四季,喷珠吐玉,水源旺盛,清澈见底。传说当年忽必烈带领蒙古族大军征战来到这里,险峻的山道上荒无人烟,军困马乏,无水可饮,行军非常困难。正在无法可施的时候,忽必烈骑的高头战马在悬崖上扬蹄嘶鸣,马蹄不断地在地下翻刨,尘土飞扬。不一会儿,马蹄刨出了一个小凹塘,泉水滚滚而出,供人马饮用,这就是“马刨井”的来历。由于渴中得水,激励了军心,蒙古族的骑兵“日夺三关,夜占八寨”,取得了胜利,“马刨井”从此成为了云南蒙古人生命的源泉。
兴义村
兴义村在通海县城东北1公里处的的杞麓湖东岸,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古村落,村前是杞麓湖,村后是起伏的群山。据说,明代洪武年间,一群从南京来的张姓和杨姓屯垦士兵,看中了这块地方,以山势作为天然屏障,在水边的山弯处垒起一堵石墙,开了一个山门,在山弯中建设了自己的家园,取名新寨。村子所处的位子是云南通海、华宁、江川三县交界的地方,当时这一带土匪猖獗,新寨时常遭到袭扰,士兵们就把村寨修筑成一个有作战和防御功能的小城堡,村外是高大、牢固的石头寨墙,村内分散的每户人家用狭窄、隐蔽的巷道串联起来,一旦土匪入侵某家,这家人就可以迅速出后门,通过隐蔽的巷道,进入另一家传递消息,土匪进村的消息很快就可以通过无数的巷道传遍全村,全村人就可以群起而攻之。当时有不少马帮经过这里,也遭土匪抢劫,村民们在自卫的同时还行侠仗义救助被土匪抢劫的客商,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个兴仁仗义的村子叫做“兴义村”。
跟着画家的画笔欣赏和了解了通海的悠久历史和秀美山水,我们接下来还有事要做,那就是买买买和吃吃吃!
必买:通海银饰
通海银饰文化历史最早可上朔到元朝蒙古人入滇,历时多年。作为通海手工艺中的佼佼者,精美绝伦的银制工艺品,彰显着民间手艺人的慧心巧手,见证了传统工艺的盛衰沧桑,讲述着动人的故事与传说。
必吃:通海炊锅、众多小吃
通海人家家都爱吃炊锅,通海炊锅,将众多的食材放在铜质炊具中一煮,那味道,令人止不住咽口水。尤其是在天气冷的时候,一家人围坐一起吃一顿热乎乎的炊锅,别提多么舒服了。
铜炊锅分为两部分,上部为煮菜的锅,下部是烧木炭的火炉,烟囱穿锅而出,占据了整个锅的中间部分,二者连为一体,形状颇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整个炊锅通体紫红,很是美观。相传,铜炊锅的出现,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元朝,忽必烈率大军征讨云南,战场上,忽必烈要厨子煮羊肉,但军情紧急,来不及把羊肉煮熟,厨子就把羊肉切成薄片,在滚汤里一涮就熟,忽必烈吃后大喜,涮羊肉就此诞生。忽必烈打下云南,常吃涮羊肉,他用云南盛产的铜,制成当时蒙古头盔模样的炊锅来涮羊肉,这个把锅灶连为一体的炊具,很适合行军旅行,一种特殊的铜质炊具就这样诞生了。
通海特色小吃众多,在阳光满城的日子,到通海走街串巷,吃一回通海小吃,感觉一下通海人的细腻和优雅也是不错的选择。凉糕、豆末糖、饵块、稀豆粉、葱花饼、冬瓜糖、山楂糕、豆沙糕、象鼻糖……好吃到让你舔鼻子。
作者:邓慧祥 编辑:韩娅娇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侵权必究。
玉溪人都在看
大手拉小手一群民间环保志愿者来到龙马山……现在就出发,到峨山过一个绿色、惬意的周末心愿认领|玉溪网携手市红十字会实现山村孩子微小心愿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xishizx.com/lxsly/308.html